「我在梯子上爬,其上有許多人,我努力地越過了他們,終於達到了梯子的盡頭。可是,當我停下來稍作休息時,梯子突然又延長了,其上出現了許多同我一樣奮力向上爬的人。我不甘落後,繼續努力向上爬。不幸地,同樣的情況重複發生,每當我到達頂峰,梯子總會延長,而我總是落後於人……。」偉明(化名)一臉無奈,向輔導員憶述他近年經常做的一個夢。
偉明剛考完DSE文憑試,正在等放榜。他個子高大,瘦弱而臉色帶點蒼白。他說最近常腸胃不適。他先後看過幾位醫生,都查不出身體有甚麼毛病,最後醫生提議他來接受輔導。輔導員觀察到偉明不時用手搔頸項,而上半身則輕輕地靠著沙發扶手。原來偉明長期被濕疹折磨,影響了睡眠,精神不振。雖然他沒有提及心情,但從他的身體狀況,可以估計偉明平時的壓力過重,情緒焦慮,以致吃不好,睡不寧。
偉明的爸爸是工程師,媽媽是主婦,哥哥成績卓越,在外國讀醫科。爸媽恐怕偉明的壓力太大,所以對他的前途採取開放態度,提供了幾個可行方案任他選擇,以減輕他的焦慮。可是,偉明仍悶悶不樂,常躲在房間裡温習,甚至主動退出了學校的籃球隊,專心應付考試。
「日有所思,夜有所夢」,夢好比一面鏡,可以反映人在現實中的思維和慾望。雖然輔導員未可詮釋夢境,但偉明卻從中有許多自我的發現。原來他一直把自己的能力與哥哥及朋輩相比。雖然他的成績已不錯,但他總覺得比不上人。他越覺得落後於人,就越鞭策自己,以致常焦慮不安,影響了身體健康。情況就好像爬一把不斷延長的梯子,永遠達不到終點,這是多麼辛苦啊!
社會心理學家Leon Festinger (1954)認為每個人生來就傾向與人比較(social comparision),目的是評估和確認自己的實力。若某人與較自己強的人相比,他便可透過檢討和改進,以提升自己的能力。可是,若長期處於這種自我鞭策而無法放鬆的狀態,結果便會弄巧成拙。因此,家長可以幫助子女明白個人的獨特性,接納自己的限制;鼓勵他們只與「昨天的我」比較,試用正確和樂觀的心態看自己,欣賞自己每天的一點點進步便可。試想世上最優秀和健康的運動員也只是和自己創下的記錄相比的!
詹玉冰
個人、婚姻及家庭治療師
美國婚姻及家庭治療協會臨床院士
同心輔導室